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2020-09-01 15:14:04 力明学院 155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两办文件 《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精神,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加强内涵建设为核心,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符合学校办学发展规律的教育改革规划,特制定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改革“一三五”方案暨一个中心,三个导向,五个措施。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一个中心是坚持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心;三个导向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就业比率,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通过加强学校管理体制、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推进教育教育模式改革、创建一流特色学科五个措施,不断巩固产学研用结合的发展模式。

(二)改革目标

坚持德为先、学为上,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坚持内涵建设、彰显特色的发展思路;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区域或行业特色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进一步确定人才强校、科教兴校、开放办学的办学思想。提倡学生成才、学者成功、学校成名的理想追求。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办学活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创建特色鲜明的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职业院校。

                   二、改革任务

(一)加强学校管理体制

1.完善党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学校党组织,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及路线。

2.建立学术委员会。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完善学术管理的体制、制度,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评价、职称评聘、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

3.建立完善学校理事会。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理事会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功能。

(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国际化教育教学新模式

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提升学校办学的先进性、开放性和核心竞争力。加大培养学生(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国际交流的能力。通引进国外专家和优质资源、中外互派教师。学生互换等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中加强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1)鼓励学生创新。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制定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训相关课程,编写《大学生创业教育实用教程》教材。通过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事业家的亲身经历、学生创业的典型事例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建立众创空间。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增加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便利、低廉的创业空间。

(3)组建创新团队。成立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配备,建立创新、创业导师辅导机制,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4)申报创新项目。组织学生积极申报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学院每年择优支持10-20项创新项目; 设立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引导和扶持学生创业。

(5)参加创业竞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市、省、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争取获国家级奖励 ;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

(6)争取创业成果。发表创新创业论文、产品开发或申请发明专利等。

3.建立合作育人模式

探索学校与学校、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如与山东中医药大学、泰山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等高校建立校级联盟和专业联盟,鼓励护理学、药理学、临床医学、计算机、会计学、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4.建立科研育人模式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并在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水平。教师依托科研项目开设研究性、创新性课程,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查阅文献、收集材料、撰写科研课题计划、利用科学研究平台完成学生设计的科研项目,撰写并发表论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

5.积极改革以证书考试推动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上强于本科生、在知识能力上高于中职生,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   学校根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

(三)多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学历结构:通过毕业分配、送培、引进等多种途径,争取研究生以上学历达90%以上(其中博士达一定比例)。

学缘结构:争取接收更多的重点院校毕业生,改善学员结构。

职称结构:中高级岗位的专任教师占编制总数的25%以上。

年龄结构:逐步形成以中青年为主骨干教师队伍,加速实现高职教师年轻化进程。

学术梯队:争取每个学科带头人1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名。

“双师型”教师结构:争取“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的40%以上。

2.加大教师培养力度

校内培养: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导师制培养青年教师;通过与其他重点学校合作举办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校外培养:每年派出2-4位学术骨干教师到知名院校做学者访问,定向委培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鼓励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继续深造,争取获得博士学位。

3.拓宽教师引进渠道

 储备高素质教师: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储备高素质教师,定期组织学术活动。委托合作的学校、科研单位和医院等推荐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作为走进课堂的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

多渠道选聘教师:一是聘请大型企业、医院和知名高校的专家作为校外兼职学科带头人,主持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参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持专业定岗实训等工作。二是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外进修、校级交流等途径掌握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的新理论、新技术,带动本专业各方面的发展。三是不断加大引进领军人物, 增强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进一步创造条件,制定优惠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有海外背景的高水平人才政策。在国内聘请一批在不同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和知名教授担任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定期指导学校相关工作。

4.多种方法培养“双师型”教师

实现高职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一是选拔部分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学习进修,重点针对一些实践应用能力强、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二是部分教师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习、实训基地锻炼。三是发挥经验丰富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对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指导方法的培训。四是聘请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进行学术讲座和技术指导,保证学生受到“双师化”教育。

5.实施“名师工程”   

制定学校名师推选办法,每两年推选教学名师2-3名,发挥名师的教学示范和科研模范作用,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6.加强教师的业务考核

学校对不同职称的教师在科研、教学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建立奖罚制度,逐步完善教师队伍的评价机制。

(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每年举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以促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深化课程改革,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推动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3.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突出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加大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课题设计方案、微型产品制作和小发明等毕业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完善毕业顶岗实习相关规范和标准。

4.创新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教学模式

建立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四位一体的合作运行的教学模式。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产业、教学、创新研究、应用服务立体推进的实施机制。利用这些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研究确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和行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校与企事业合作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选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锻炼,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事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5.优化专业设置 

整合学科和配置资源,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凝炼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专业竞争力。各专业建立由专业带头人、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已有专业的调整改造、重点专业建设、新专业的设置等,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经济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趋势,适时专业调整,加大建设力度,改善专业布局和结构,依据专业开发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的原则,大力改造传统专业,积极扶植新型专业,增加新上专业,如增加康复治疗学、医学美容、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健康服务与管理、妇幼保健医学、家政学等。

实施名牌专业工程,选择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带动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创建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

6.探索高职特色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教师、课程、专业、学习方式等方面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加强总学分和周学时的控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时间。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学分奖励办法,通过参加大学生竞赛、参展和发表作品、考证、创新与创业、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等,可获取相关学分。逐步完善与学分制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统,完善选修、免修、学分互认与替换等相关规定。

7.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鼓励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政策细化符合专业教学特点的教学管理规定。设立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制度,创新教学工作的评审与评估机制,完善多方面测评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如学生评教、教师评教、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和跟踪调查毕业生等评价教学质量 。

8.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探索以成功为目标的分层考试、以过程为特征的模块考试、      强调动手能力的实操考试、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考试、表现个体差异的自选考试和评价学习行为的综合考评模式。

(五)创建一流特色学科

1.提升学科条件

建立中药学科研创新平台:完善我院中药生物转化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产学研结合平台,新建GMP车间;建立中药科研基地:特色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栽培基地;建立中药开发基地,新建泰山中医药养生谷;开发中医药健康产品,如世界独有的泰山赤鳞鱼、国际盛名的泰山赤灵芝,泰山四大名药、泰山灰树花、泰山虫草等;建立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中医药教学仿真模拟实训室,用于中药专业的药用植物识别、野外采药实践及中药传统鉴别的仿真实训。

2.加强学科学术团队建设

争取引进1-2名国内有影响力的中药学领军人物,打造10人左右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实现学科重点突破。

3.提高创新水平

组建师生创新创业团队;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技能大赛;承担省级以上科研创新项目,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申报国家级中药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4.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争取与国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中药硕士生或举办研究生班。(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药大学等)

5.聘请几位国内知名中医中药专家,成立《中药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论证,凝练具有本学科特色,符合学院实际的学科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

成立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综合改革的领导和指导。

(二)逐步落实

认真细化、分解综合改革任务,明确事项、时间、目标和责任人,定期考核和总结,找出存在问题、解决的措施,确保各项改革任务的真正落实。

(三)督促检查

学院领导和专家定期评估改革任务实施情况,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